8月15日,《河南日报》第03版“专家视点”栏目刊发我院张金岭教授署名文章《依法加强传统村落保护》。文章立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局,系统梳理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立法进程,直指当前“碎片化、过度商业化”等痛点,提出“五个统筹”立法建议,为中原乡土文化保护发出学界强音。
文中指出,传统村落是“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化石、乡村历史文化的博物馆”,更是“中华文明的根脉”。我省2011年即启动传统村落调查与保护,先后出台《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导则(试行)》等政策文件,信阳、鹤壁、平顶山等地率先完成地方性立法,总数居全国前列。但张金岭坦言,省级层面专门立法仍处空白,碎片化管理、权属不清、资金乏力等问题突出,“上位法呼之欲出,河南亟须迎头赶上”。
紧扣国务院2025年度立法计划已将《传统村落保护条例》列入预备起草项目的新契机,张金岭提出“五个统筹”立法核心:保护为主、合理利用,杜绝“伪民俗”;社会效益优先,平衡“输血”与“造血”;旅游开发红线,确保村落“真实性、完整性”;单体与片区协同,防止“盆景式”保护;物质与非物质并重,实现“见人见物见生活”的活态传承。
文章刊出后,省文旅厅相关负责同志第一时间来电交流,表示将邀请张金岭团队参与《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(草案)》专家论证。据悉,张金岭已牵头组建“旅游与文化产业研究所”“河南财润大地规划设计研究院”,联合郑州大学、河南大学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法学、建筑学、民俗学专家,启动“传统村落保护立法比较研究”“乡规民约与现代法治衔接”等课题,力争在2026年形成《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(学者建议稿)》,为全国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河南方案”。
文章链接:依法加强传统村落保护
https://newpaper.dahe.cn/hnrb/h5/html5/2025-08/15/content_12_1752828.htm
(初审:贾潇潇 闫泽柯;复审:徐贵宏;终审:贺捷)